尊龙凯时9553家门店!咖啡之城何以上海?专家最新解读
尊龙凯时9553家门店!咖啡之城何以上海?专家最新解读
2024-05-05

  尊龙凯时5月1日,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热力启幕。每年的一份咖啡发展报告,已经成为咖啡文化节的惯例。在咖啡文化节开幕式上,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、虹桥国际咖啡港、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、饿了么尊龙凯时、美团联合发布了《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》。

  2023年上海咖啡门店数总计9553家,门店总数继续领跑全国,从侧面印证了上海咖啡消费的超大规模。同时,上海正成为我国咖啡产业对外出口“桥头堡”。上游产业中,去年上海企业咖啡生豆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四成;咖啡制品中,上海市2023年出口浓缩精汁或以咖啡为基本成分产品总额超2145万元,相比于2019年增长幅度超70%。上海实至名归成为我国在世界咖啡版图中的重要一环。

  本期新闻晨报·周到《上海会客厅》节目,我们就此邀请到两位专家,就上海作为咖啡之城的活力之源以及上海与咖啡的历史渊源,分享他们各自观点。

  徐剑: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、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,兼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按照这次报告透露,2023年上海咖啡门店数总计 9553家,推动上海咖啡门店数不断攀升的原因是什么?

  A徐剑:相比较2022年,上海咖啡门店数增加了1023家,比上年增长了12%,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。主要原因是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城市,对咖啡饮品的旺盛需求。诸多连锁品牌依然保持着门店扩张的态势,同时很多有特色的精品门店也在各地街头不断涌现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我们看到,2023年的咖啡到店团购总交易额较2022年增长了161%,这个咖啡到店数据的背后说明了什么?

  A徐剑:这两年城市线下生活出现了全面复苏,人们不再满足于外卖咖啡的消费场景,更愿意到店消费醇香、温暖的现磨咖啡,并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。线下的社交需求,以及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体验是咖啡到店数据倍增的根本动力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咖啡外卖市场上海独占鳌头,2023年上海地区售出 1.6亿杯,平均每人每年外卖消费咖啡约 6.5杯,你平时会和同事以及学生通过外卖方式吃咖啡吗?

  A徐剑:在学校各种会议讨论期间,由于校园里的咖啡店密集程度较高,点上外卖咖啡已经成为一种会议常态,它有助于提神并使得会议讨论更加深入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数已上升至 16.74杯,这个是否可以说明咖啡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日常消费习惯?另外尊龙凯时,你个人每周会消费多少杯咖啡?

  A徐剑:中国人均咖啡饮用杯数的迅速上升,说明咖啡这种世界饮品已经和茶饮一样开始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,甚至在很多一线城市成为年轻人的日常刚需。与西方发达国家年均饮用五六百杯相比,和日韩年均饮用两百杯相比,中国咖啡的市场空间还很大。我个人更偏好中国茶这种饮品,较少饮用咖啡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报告透露,上海是外资咖啡企业最集中的城市,这是否也说明上海人的咖啡选择也是最为丰富的?

  A徐剑:上海的外资咖啡企业已有2056家,也是全世界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,超过1000多家,上海已成为所有外资咖啡企业和中资咖啡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,和咖啡的有关创新几乎都首先在上海这种城市涌现,上海的消费者是最幸福的咖啡用户,同时也是满意度最苛刻的裁判员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我们看到,现在不少人将作为开店创业的一个选项,你怎么看咖啡这条赛道?

  A徐剑:第一,咖啡这个市场增速迅速,增长潜力很大。第二,目前市场竞争环境很严酷,主要还是大资本的战场,独立门店的经营成本很高,很难和知名连锁品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相抗衡。第三,可以更多的考虑在咖啡业的衍生产品端做好细分市场,如咖啡的文创产品等。

  A徐剑:中国消费者除常规的美式、拿铁口味以外,最喜欢的是茶+咖啡的口味创新,如乌龙茶拿铁、茉莉花拿铁、碧螺春拿铁等,当然还有酱香拿铁等中国白酒和咖啡的组合,去年比较热门的基本都是中国典型茶酒文化和咖啡口味的结合。

  咖啡外卖口味偏好指数TOP10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联名咖啡“酱香拿铁”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在这次的咖啡节开幕式上,你总结“中国咖啡,世界饮品的东方味道;海派文化,引领数字生活新风尚”,如何诠释这两句话的含义?

  A徐剑:我们一直希望纠正一个误区,咖啡作为一种世界级的饮品,它并不是专属于西方的文化,和茶一样,都是饮品,深受人类的喜爱。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美食大国,咖啡同样能在各种文化创新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独特的东方魅力。而上海在这一饮品消费潮中,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赋能,在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土壤上,给咖啡文化带来澎湃的创新动能,引领现代城市生活的新潮流,塑造“全球咖啡文化之都”的城市IP。

  孙莺:海派文献研究工作者、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,编著有《咖啡文录》《近代上海咖啡地图》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按照目前的文字资料记录,上海人最早是什么开始接触咖啡的?

  A孙莺:最晚至1876年,咖啡就已进入上海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中,当时上海的各番菜馆均以咖啡作为招徕顾客的方式。目前可见最早的番菜馆咖啡广告,载于1876年的《申报》:

  今在二洋泾桥新开架啡番菜馆,各色面食,早晚常便,若有贵客光顾者,请至小店可也尊龙凯时。

  彼时咖啡作为一种招徕顾客的新奇西洋饮料,引得国人纷纷尝鲜。在1887年的《申江百咏》竹枝词中,出现了咖啡的身影:

  咖啡馆的出现,最早与洋商在沪开设的旅馆有关系。1846年,英国商人礼查在今天的金陵东路外滩附近,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,名为礼查饭店。1856年,苏州河上韦尔斯桥建成,礼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的一块荒地,在此建造了一座东印度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,将礼查饭店迁至此。1860年,英国人史密斯接手经营礼查饭店,史密斯除了修缮装饰客房外,又开设了弹子房、酒吧、舞厅及咖啡室,以招徕顾客。由饭店附设咖啡室为发端,上海渐渐出现了吃大菜、喝咖啡的番菜馆。

  A孙莺:绝对是高消费。就算是在家里自己冲泡咖啡,也是不菲的开销。如1917年9月6日的《新闻报》上有“咖啡糖”的广告:“每盒十二块,开水可冲十二盅,每盒洋三角。”1917年的上海,一个五口之家的工人家庭,基本生活费也就是15元。这样一换算,就能发现咖啡不是普通人能喝得起的,只有中产阶级才敢喝咖啡。

  A孙莺:咖啡何时传入上海的?据目前所发现的文献史料可知,1844年,即上海开埠的第二年,咖啡豆就已现身上海。英国伦敦图书馆东方书籍和写本部收藏有关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至二十四年(1844年)间上海对外贸易的几种原始文献和记录。当时运来的都是生咖啡豆,通关之后,各洋行在报纸上刊登拍卖公告,想买咖啡豆的商家得到拍卖行去买。

  A孙莺:我大概是十几年前开始喝咖啡的,那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,养成了每天一杯咖啡的习惯。现在基本上每天两杯黑咖啡,咖啡成了每天的必需品。旅行的第一件事,就是搜附近的咖啡馆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上海实体书店常销的咖啡主题图书有三百多种,其中也有你编著的《近代上海咖啡地图》,作为海派文献研究者,未来几年你还会继续编辑出版与咖啡有关的书吗?

  A孙莺:是的,我对“报人与咖啡馆”这个选题很感兴趣,目前正在系统的整理与编写中。

  Q新闻晨报·周到:在你看来,咖啡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,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?

  A孙莺:上海的咖啡馆很好诠释了“海纳百川”这个词的意义,既保留了西方咖啡馆的特色,也经过了上海本土文化的改造,融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,上海很多咖啡馆除了提供西式糕点之外,还兼售中式点心。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南市的蓬莱咖啡馆,招牌就是咖啡、咖喱猪排和宁式猪油汤团。咖啡馆能在上海蓬勃发展,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海纳百川、开放包容的环境和土壤。

  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暨第二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(沈国栋 拍摄)各位市民朋友,你喜欢喝咖啡吗?你最喜欢哪种口味的咖啡?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